“双百工程”招聘引发的讨论:如何看待专业性、去机构化等问题

 

“双百工程”招聘引发的讨论:如何看待专业性、去机构化等问题

小编说

最近,广东“双百工程”公开招聘6364名社工的消息引起社工界的关注和激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于专业性要求过低、去机构化等方面。近日,“中美社工合作社”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署名为“正能量教授”的文章,针对几个焦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本公众号现予以转载,以共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最近关于广东“双百工程”招聘人员公告引发的剧烈讨论,再次激起了社工界的深切关注,同时也透射出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深层焦虑。关于此次“双百工程”招聘事件的发酵,可以从专业性与有效性、政府直聘与机构化运作、专业化与本土化这几个主题的关系做一些分析。

专业等于有效吗?

社会工作拿什么改变社会?很多人会说,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其专业性。

我们先悬置西方社会工作不谈,单看1987年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以来,无论是较早在社会福利、禁毒、司法、矫正领域兴起的社会工作,还是服务于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以及在灾后重建、精准扶贫、社区服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干预等领域,这些实践推动着社会工作从几个领域扩散至十几二十个领域,在全国各地播撒着社会工作的种子

从实践来看,社会工作确实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其专业优势,并被纳入社区矫正、反家暴、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社会救助、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之中,促进了社会工作立法进程及其合法化基础。就这些方面来说,应该已成为社工界的共识。

然而,目前争论较多的是,社会工作众多要素中,哪些是能够在本土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要素?很多人都会选择“专业性”。实际上,到底什么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社会工作价值使命独特,有的认为社会工作方法专业,还有的认为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理论视角。但是,这些要素始终未与成效导向或改变导向的社会事实相结合,进而导致在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追求过程中容易走向专业本位主义。

这里衍生出一个问题:专业的就是有效的吗?在很多一线社工实践中,社会工作者真正在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宗旨,社会工作者陪伴、呵护每一个生命,他们扎根在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与之同行、为之赋能、促之改变。这样的事例在实践中数不胜数,每年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以及各省市举行的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征集汇编,就是将这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实践案例呈现出来,汇聚专业智慧、扩散到全国各个领域,助推中国社会工作不仅有规模,更要有质量。这是专业性与有效性的正相关关系

还有很多情形恰恰相反:一些人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就是要坚持用所谓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来开展工作,认为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象征;还有的则以借用成熟的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作为实践理论基础开展专业实践,强调程序化、标准化的专业程式。殊不知,即使方法再专业和理论再系统,也会碰到敲不开门、进不了家、找不来服务对象的尴尬情形。在实践中,有一些人将社会工作知识机械化、教条化地加以运用,导致专业行动并未产生有效促成改变的悖论。

辩证看待“双百工程”招聘

针对这样的实践分歧,最近关于广东“双百工程”的招聘公告所引发的讨论极具代表性。之所以大家如此激烈地讨论“双百工程”招人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工作的期望太高,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捍卫太强烈。

先抛开这次招聘不谈,广东“双百计划”从2017年实施以来,确实在广东许多农村发挥着积极作用,社工陪伴农村老人、儿童、困难家庭的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也因此几次被CCTV新闻频道进行专题报道,这属于社会工作的高光时刻。社会工作确实在广大农村发挥着打通政策“最后一米”和对农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关怀“一个也不能少”的积极作用。

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这只能代表局部,不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要问:如果这些局部的、少数的成功经验能够在更多社工身上扩散,能够在更多农村或城市社区得到运用,是不是会发生辐射效应?

很多人可能因为太在乎社会工作,以至于当看到社会工作的成就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方面时,显得尤为急迫和高期待。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工作从恢复重建以来仅仅“三十而已”。人到三十需要“立”,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即使到了三十,相较于西方社会工作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来说,其发展历史是相当短的。

如果意识到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仅仅三十年的时间,同时如果意识到社会工作尽管只有三十余年,也在政策、实践、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今天社会工作所遭受的一切。

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期望要建立在我们一代一代人的行动上。今天我国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也是七八十年发展历史积淀的结果,如果内地社会工作再发展五十年,必将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再回到“双百工程”招聘事件上来,由于此次招聘数量大且对于专业几乎没有限定而引发众多关注。多数声音是对此次“双百工程”招人公告中对“专业”的淡化甚至掩盖的批判,认为双百社工已经沦为泥瓦匠、中专生都可以做的事情是开社会工作发展的倒车,对社会工作造成了伤害。

还有一种声音是对“双百工程”采取的政府直聘与去机构化模式的批判,认为社工由政府直聘会导致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加之社会工作者缺乏编制而可能沦为临时工等。关于去机构化的做法可能带来的后果已有几位重量级的学者在相关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分析(但还不知道是否已公开发表),这可能涉及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问题,这种发展模式问题必然涉及社会工作与政府关系问题的讨论(这里暂且不表,建议多看张和清老师双百社工文章)。

也有一小部分声音来自目前机构社工想去应聘双百社工的心声,认为双百社工通过直聘的方式可能待遇比社工机构高,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这些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路在脚下,用行动开创社会工作发展新局面

这次参与讨论的人是多元化的,但是都体现了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深切关注,这说明广大社工人还留有初心。面对如此这般发展处境,我们要停止对社会工作的“撕杀”,真正转向对社会工作的行动上来,否则将会继续转化为对社会工作的更深伤害。

如果你现在还是一名真正的专业社工,那在你的岗位上能坚持的一天就多为社会工作做一天的努力、探索和反思;如果你能跨越眼前的障碍继续耕耘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必将因你的参与和推动而所有不同。

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教育者,一定要跟学生们客观地讲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图景,不要用一句所谓的“社工工资不高”来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难以消除的污名化,避免将可能有志于从事社会工作事业的莘莘学子阻隔在通往社会工作道路的大门之外,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去打破这个刻板印象和对社会工作的污名化伤害。同时,社会工作教育者要多对正在发展着的社会工作有思考、有理解、有研究、有行动,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现实,增进对社会工作的热爱和行动力。

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让你的毕业论文发挥一点对专业发展的些许贡献,或许,这可能是你一生可以为社会工作做的唯一贡献。踏踏实实选择一个议题,思考过去三十年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用科学的方法把这些经验转换为知识,促进实践知识的生产并向理论过渡。现实中不乏做得好的实践,但缺乏有效的经验总结和知识转化,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亟待开发的社工研究“富矿”。

还有许多党政部门懂社会工作的人,一定要坚持你们认为的社会工作确实能够发挥与政府、市场不同的作用和优势的观点,并想办法创造条件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还有很多基层社区工作者,你们中很多是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虽然可能在考的时候你听到的是考过之后有一些奖励,但是,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你们学以致用,将社会工作的理念用在居民工作中。尽管你们被条线工作压弯了腰,但是如果有机会接触居民、服务居民时,就尽可能结合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用一用,将社会工作的“真、善、美”传遍社会每个角落,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之举。

行动胜于说辞,我们坚信:社会必将会因为社会工作而变得更加美好!

2022/04/13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