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这样的智慧养老:有个能接送孙子 能聊天会做饭的机器人

 

想要这样的智慧养老:有个能接送孙子 能聊天会做饭的机器人

 

 

作为一种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创新模式,智慧养老正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路径。

 

实践中,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程度如何?现有产品是否契合老年人的需求?技术赋能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张力?

近日,《华商报·颐养周刊》携手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2名硕士生、博士生,深入西安六大城区的12个社区,与近200位老人展开深度对话,全面了解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担忧与期待。调研完成后,两所高校对智慧养老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同时,颐养周刊将和老人们的对话进行了分类,从“医、食、行、用”等方面看老人都有怎样的需求。上一期颐养周刊关注了“医、食、行”三方面,本期我们重点关注“用”。

74岁的杨叔叔:希望机器人能接送孙子

看着大家一个个发表意见,74岁的杨叔叔发言说:“感谢《华商报》给大家创造机会,可以和大学生们一起探讨智慧养老的话题。”

“现在,我特别希望有个机器人,能替我完成每天接送孙子的任务,能一天两趟把孙子平平安送到学校再接回家中。”杨叔叔说,“对有接送任务的老人来说,周一到周五都是‘工作日’,时间都得围绕接送孙子安排和调整,因为必须得保证上下学时间前到学校门口,也是到了周末才能歇一歇,不容易啊!”

杨叔叔还熟悉各类智慧检测设备,称已离不开能帮助自己了解实时心率等数据的运动手环,且会随着数据随时调整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这些年,我身边有不少人因猝死离世。”杨叔叔说,“猝死分心源性、脑源性和肺源性等不同原因,如果能有一类智慧设备依据猝死前的身体指标,提前预警,为有猝死可能的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我肯定想购买一台。”

 

63岁的常阿姨:研发个陪伴机器人 要会说陕北话

 

63岁的陈阿姨是个典型的陕北人,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为了帮忙照顾外孙女,她来到西安女儿家。而她的生活,像被一个圆圈划定了——孩子、厨房、学校,周而复始。

陈阿姨说:“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先做早饭,然后送娃上学。下午5点,又得赶到校门口等孩子放学,回到家又要做晚饭。每一步都不能晚,都跟着娃的节奏。娃上学去了后,人生地不熟的,连说话的人都没有。”陈阿姨说,来到西安后,最难的不是适应生活节奏,而是适应“沉默的生活”。老家的亲戚朋友都在一起,说说话、串串门儿很自然,可到了这儿,邻里之间都很客气、很安静,她也不好意思主动打扰。

“刚来的时候,出去买菜都不太会找路。路名听不懂,人也认不清。”她笑着说,“现在虽然好多了,但一天到晚都在家里,做饭、收拾、洗衣服,很多时候想找人聊聊,可转头一看,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有时候真的很孤独。”

当被问到对智能机器人的看法时,陈阿姨不好意思地说:“有没有那种陪人聊天的机器人,能陪我说说话就好,让人心里不觉得这么冷清就行。最好会说陕北话,要是它听不懂我说的陕北话,也没法交流,再说,用陕北话聊多亲切,哈哈……”

 

70岁的范阿姨

 

70岁的朱阿姨:来个家务机器人解放双手

范阿姨是西北电建社区舞蹈队队长,70岁的她依然充满活力,每天都带领队员们跳舞。她的女儿是一名医生,由于工作繁忙,通常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尽管偶尔感到孤单,但她始终保持乐观,享受着每一天的生活。

谈到智能设备,范阿姨表示迫切需要一个家务机器人。“我家拖地特别费劲,打扫一次卫生至少得一个多小时,”她叹了口气,“我干了一辈子家务,现在不想再为这些琐事操心,就想要一个机器人帮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解放我的双手,腾出更多时间去跳舞、旅游,享受生活。”

谈到未来,范阿姨在言语中透露着一种期待:“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可能还没过关。但我相信,三到五年后,它们会变得更智能,真正能帮我们这些老人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我相信这些智能设备会越来越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到时,家务机器人会成为老人的得力助手,我们就能轻松享受晚年生活。”

70岁的朱阿姨和老伴、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工作比较忙,她希望能有陪老人聊天的机器人,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她还对目前的扫地机器人不满意,“扫地机器人扫得又慢又不干净,操作起来也复杂,还不如我自己打扫,希望未来能有真正智能的清洁设备,能把家里角角落落都打扫干净,而且能够好操作,无噪音。”

 

65岁的史阿姨:不只是“照顾” 而是“懂你”的机器人

 

65岁的史阿姨独自居住,身体硬朗,生活可以自理。她喜欢看书、写毛笔字,也常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她表示自己善于接受新事物,对未来智能科技满怀期待。

“人终究会老,但不代表要停下来。对于智能设备,不少老年人说不会操作,其实是被‘惯坏了’。科技不能一味迁就老年人,老年人有时候也要逼着自己去适应科技。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你得跟上。我学着网上挂号、购物、买票、订酒店,虽然学得慢些,但智能手机的功能都掌握了。”

史阿姨理想中的智能机器人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更像一个“科技感的朋友”:能预测她的健康风险,提前提醒她就医;能理解她的情绪和兴趣,推荐合适的书籍和课程;甚至能像知己一样陪她聊天,而不是只会机械地说“记得吃药”。“不是冷冰冰地照顾你生活,而是能带你慢慢地往前走,帮你去融入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对于未来家庭智能机器人的构想,史阿姨有一套清晰的期待:“我不喜欢那种大众化、千人一面的科技产品。”史阿姨说,“我希望是量身定制的,懂我的性格、语言、喜好,甚至能根据我的脑电波知道我是不是今天心情不好。我理想中的机器人不仅能帮我倒水、做饭、提醒吃药,更要懂我,要像一个知己。就像我们养了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它不但能陪你,还能帮你想你没想到的事。”

史阿姨甚至打趣说:“它得比我聪明,智商得高,不然怎么教我、提醒我?机器人不是来替我干活的,是要带我往前走,不是拉着我停在原地。”

 

64岁的张叔叔:期待能陪伴母亲和更换尿不湿的机器人

 

64岁的张乖泅对陪伴机器人格外感兴趣:“万元以内,我应该会给我妈买一台。”2个月前,他88岁的老母亲因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

“我还对我妈保证:一定要把她照顾得和没生病的老人一样。但我发现,老人生病后胆子越发小了,一会儿看不见就要找我。我今天来参加活动,还得把老妈随身带着,这会儿我弟正推着她在楼下遛弯!”张叔说,“老人睡眠也少,有时我忙一天头刚沾上枕头就被她的呼唤惊醒。这些时候,我真是特别需要一个陪伴机器人,在这些时候给老人一些陪伴就好了。”

“前几天,老人闹肚子,不停地拉到尿不湿上,老人可能嫌要麻烦我,都有味道了还硬说自己没拉,直到我掀开裤子一看。”张叔说,“从这个意义上,智能尿不湿报警器的提醒有用。但我认为作用有限,因为智能尿不湿不应只停留在提醒老人大小便,而应致力于解决在老人需要时更换尿不湿的问题。”

 

69岁的郝阿姨:希望机器人送饭到家

 

干了一辈子统计的郝阿姨,结合自身旅游的经历,认为应尽快为社区工作人员普及统计机器人。

“春节旅游时,我在入住的酒店体验了‘送餐机器人’。有天早晨,我偷懒不想去餐厅吃饭,语音与机器人沟通,对它说我想吃什么,然后扫码支付,一会儿门外就传来机器人的送餐提醒,只见它大嘴一张,我把餐一取,太方便了!”郝阿姨说,“这个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需求肯定不同,要是社区能有一款精准统计辖区老年人需求的机器人,是不是就太便利了!”

郝阿姨还畅想说:“如果社区有了和酒店一样的机器人,等我以后再老些,不想动又需要东西时,通过手机向指挥平台发令,机器人能迅速行动,完成命令送货上门,这想想也挺美好!”

 

77岁的孙叔叔:希望研发出智能陪诊设备

 

77岁的孙叔叔说,自己的手机经常接到乱七八糟的骚扰电话,现在骚扰电话比正常电话还要多,经常在他午休时、甚至晚上睡觉前后打骚扰电话,让他觉得很困扰,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

“希望能有拦截骚扰电话的手机,不要让老年人总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孙叔叔说,他还希望手机的功能能简化一些,目前的手机操作起来太复杂了,“有时候想了解个信息,要关注公众号,要注册信息,大多数老年人一看这么复杂,就放弃了。”

孙叔叔还很关注就医问题,“老年人去医院看病太难了,不会在自助设备上操作,必须有子女陪同,希望能研发出智能陪诊设备,或者一键就能解决问题的自助就医设备。”

 

85岁的郎叔叔

 

80岁的曹叔叔:有一款能聊天能做饭的机器人

85岁的郎叔叔是一位退休教授,目前能生活自理。对于助老智能产品,郎叔叔有自己的设想:“我希望将来能有走进家庭的机器人,会做饭,能打扫卫生,最好能用方言聊天,用我们四川方言。”郎叔叔笑着说,他希望的助老机器人是人形,“普通机器人外形太恐怖了,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果看上去就像是人类,就没有心理障碍了。”

80岁的曹叔叔也希望助老机器人能尽早走入家庭,“我认为家用机器人最主要功能是帮助做饭和打扫卫生,其次是帮助老人洗澡、翻身。”曹叔叔说,“对于机器人来说,做中餐比较困难,要实现精准地放盐、加糖、放酱油,甚至把握火候,目前来说较难实现。希望能尽早研发出来这样的家用机器人,价格合理,让一般老年人都能接受。”

 

73岁的王阿姨:能筛选信息的智能设备

 

王阿姨今年73岁,和老伴两个人一起生活,目前身体健康,经常参加艺术团的舞蹈活动。

她认为目前信息传播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太杂乱无章,“每当打开手机,打开短视频平台,各种各样真假难辨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这些信息里,有一些是需要的,但大部分都是无效信息,还不乏有一部分是不健康的,影响人心情的,对于这类信息老年人并不想看到。”

王阿姨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年人希望看到的,是适合自己的内容,在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希望看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个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筛选信息,把那些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过滤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毛蜜娜 袁金会 文/图

 

调研结果

 

调研智慧养老现状后

西大、西安交大的学生们有话说

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团队:

智慧养老的感·困·盼

>>智慧养老之感

应帮助老人更理解“智慧养老”

调研刚开始,提到“智慧养老”时,很多老人的第一反应是“机器人”。比如,有阿姨说“肯定和机器有关”。方向虽正确,但缺乏具体细节和深入理解。

直到调研团队对照《西安市2025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补贴清单》介绍时,老人才逐渐开始结合自身对智慧养老设备功能进行具象化联想。比如,韦曲街道广场社区61岁的张叔叔,面临想参加社团活动和要贴身照料半瘫痪母亲日常起居的冲突,希望“陪伴机器人”在自己出门时照料母亲。

“技多不压身”在“智慧养老”中也通行

随着调研深入,老人对养老机器人的期望不断“加码”,不少老人希望是一款身具多种养老技能的复合型机器人。

比如,67岁的魏阿姨希望养老机器人除了会做饭、扫地、聊天外,还能帮老年人办理这些业务:能在超市自助结账,能在银行的自助设备上操作业务,能在医院的自助设备上挂号、取报告。还有老人对机器人的情感陪伴和健康管理提出需求。

>>智慧养老之困

尽管智慧养老在理念上被寄予厚望,但现实推广中却面临如经济压力、技术门槛与情感疏离等多重困境。

经济成本枷锁:高压力与多顾虑

智慧养老产品高价格和后续维护费用或成为其推广的阻碍之一。调研中,不少老年人担心智慧养老产品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度。

操作技术壁垒:复杂性与担忧性

操作复杂性及较高的学习成本会削弱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度。

不少老年人担心自己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使用智慧设备,却因种种因素无法熟练操作,这一定程度上影响智慧养老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情感交互困境:冷机器与暖陪伴

对习惯面对面情感交流的老年人来说,使用智慧养老设备需要先跨越“冷机器”与“暖陪伴”的心理难关。

不少老人认为智慧养老设备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68岁的蔡叔叔说:“这些智慧设备还不如孩子每半个月的一通电话。”

还有老人直言,使用智慧养老设备会不会让自己更孤独?

对智慧养老企业的提示是:智慧养老设备除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外,更应致力于成为老年人线下社交的桥梁。

>>智慧养老之盼

作为现实需要,老人们对“智慧养老进社区”的期待满满。

甚至有老人直言:智慧养老只有“嵌入”社区,并“以人为本”回应老人对生活质量、情感链接和社会参与的渴望,应用于饮食、医疗、养生、活动等日常场景中,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安心,才算真正落地。

社区饮食愿景:“智慧食堂”里的安心味

在智慧养老的期待中,老年人对饮食问题的关注度极高。

许多老人提到,希望社区食堂能够引进机器人做饭,以保证饭菜的质量和卫生。例如,66岁的胡叔叔希望社区能够配备机器人,提供买菜、送饭等服务。

社区医疗期待:家门口的“智慧急救站”

老人对智慧养老在医疗方面的期待也十分强烈,期待智慧养老能让自己更健康、让看病就医更便利。

许多老人提到,希望社区能配备急救机器人,以应对突发疾病。例如,70岁的吴阿姨希望研发一款能在120到来前“精准”施救的机器人。

社区养生向往:“智慧中医”

老人对智慧养老在养生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急切。例如,66岁的胡叔叔希望在社区推广智慧中医,普及中医知识。

一些老年人还希望“智慧中医”的相关设备能提供更个性化的养生服务。

社区活动憧憬:乐活中的安全网

老人对智慧养老在守卫安全方面发挥作用。比如,有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够配备智能设备,提供更加安全的社区活动环境。

比如,王阿姨提出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监控和安全报警系统”,出现门忘锁、气忘关、水忘关时报警。

>>团队建议

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亟需在技术设计、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形成协同合力。

技术层面,应更突出“适老化”与“个性化”导向,即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应聚焦于交互友好性、语音识别优化及功能模块的定制化开发,提升技术的可达性与易用性。

政策层面,亟需构建更加完备的支持体系。应推动医疗、社区服务、家庭照护等多领域资源整合,促进智慧养老体系融合式发展。

人才层面,人才供给是实现智慧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应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标准与专业认证体系,提升智慧养老领域整体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质量。

执笔:贺晓迎、郭烨凌、王宇航、王晓斌、王宣伊、孙腾腾、陈爽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姜全保团队:

 

可在社区投放智慧养老产品

>>现状

老人多通过短视频了解智慧养老

调研中,团队发现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了解较少,许多老年人从未听说智慧养老产品,或将智慧养老产品等同于智能机器人。

超六成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仅有模糊概念,只能想到简单的语音提醒设备,凸显出智慧养老与老年人实际生活体验间存在显著落差。

大多数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了解几乎完全来源于短视频和商家广告。

在场景中“被动”使用

调研中,团队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很少主动使用智慧养老产品,却在其他场景中被动使用。例如,有老人提出,现在周末出去逛公园要线上预约,去医院挂号要线上预约,去机场也要线上购票、线上值机,但不少老年人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不少老人担心,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会增加老人对科技进步的恐惧。团队认为,应让“智慧”走进社区,走近老人。

急切需求集中在4大领域

在日常照料领域,老年人希望能设计一款家用机器人,帮助他们承担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辅助洗澡、一键“三关”(关电源、关燃气、关门窗)等基础家务。

在辅助出行方面,居住在老旧小区的老年人亟需爬楼机等上下楼智能辅助设备,身体活动功能存在障碍的老年人亟需智能电动轮椅、外骨骼机器人或其他智能穿戴设备辅助出行,还有一些老年人需要能够监测和预防跌倒的智能穿戴设备。

在健康管理方面,老年人希望能有一款智能设备可以提醒吃药,实时监测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并提供健康数据的专业解读与医疗建议,以及提供突发疾病的及时预警和紧急救援等服务。

在情感陪伴方面,老年人希望能有一款智能设备可以陪伴聊天,缓解孤独,获得情感回应。

>>问题

不够智能 操作复杂

操作复杂是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首要障碍。“基础的太基础,智能的不智能”是当前智慧养老产品存在的另一问题。

在调研中,柏阿姨提到“人老了不能动,机器人喂饭肯定喂不到嘴,肯定喂到身上了,两个人还是要配合。目前发展还达不到那个程度”,这表明老年人对当前市场中的智能机器人能够帮忙做饭、洗衣服表示认可,但对其执行精细化的任务表示怀疑。

当调研团队向老年人展示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多项健康指标的智能健康监测手环时,黄阿姨表示:“数据看着是挺全乎,可我也看不懂,真要有个啥问题,也不知道该咋办。”

当介绍可检测湿度并提醒更换的“智能纸尿裤”时,张叔叔说:“味道一出来就知道该换了,问题是谁来换呢?”这说明当前的一些智慧养老产品还仅停留在提醒、预警等初级阶段。

价格这么高它安全吗?

还有一些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表示担忧。他们担心这些设备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因此,一些老年人表示不信任这些智能设备。

在老年人列举的智慧养老产品心愿清单中,一些设备在市场中已经存在。但目前功能较完善的智能设备价格较高,超出了许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极大限制了智慧养老产品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推广和使用。

>>团队建议

智慧养老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为了让科技更好赋能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层面加大对智慧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智慧养老企业可在社区服务中心投放相关智慧养老产品,供老年人免费体验;在老博会等博览会开设专区,宣传推广最新智慧养老产品。

二是对接多元需求。充分调研吸纳老年人的意见建议,让老年人从被动接受终端产品,到主动参与前端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多元需求,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群需要;构建集需求采集、技术指导、数据管理、售后反馈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迭代,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政府可发放消费补贴,降低产品购买成本;企业可提供以租代买等服务形式,社区可提供送餐机器人等能够满足老年人共同需要的基础性产品,以降低老年人的使用成本。

四是提高智能程度。智慧养老产品应提高智能化水平,充分考虑老年人手部震颤和方言语速等特征,提供一键操作和语音控制的智能选项;突破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有技术、有温度、接地气的智慧养老产品。

五是开展技能培训。联合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和志愿服务团队,开设银龄课堂、编制视频教程,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智慧养老企业应在社区安排技术指导专员,教授老年人使用智慧养老产品。

六是保护个人隐私。制定智慧养老数据安全管理规范,要求企业采用技术加密数据,明确企业数据使用边界,加强对企业数据使用的监督;建立老年人数据授权机制,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数据使用流向。

执笔:葛廷帅、焦亚文、李佳娟、高悦、镇沐秋、芦梦悦、张玮

结语

科技的发展,让智慧养老成为时代的命题。但真正能走进老年人生活的,不仅要“智能”,更要“懂人心”。

走访调研显示,老年人的需求不复杂:生病时有人管、摔倒时有人扶、操作时不犯难,生活中不孤单。虽然他们对“智能养老”这一概念还略显陌生,但只要贴心、好用、不复杂,许多人都愿意尝试。或许未来不远,这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梦想就能实现:他们不缺好奇心,缺的是一款“为老而生”的智能设备——能听得懂方言、理解生活习惯、操作简单直接。

2025/04/21




在线留言